|  | 【佛指舍利】 |  |
舍利,梵语 sarira 。即遗骨之意。又作实利、设利罗、室利罗。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大一六·三五四上):「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又安置佛舍利之宝塔,称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供养佛舍利之法会,则称为舍利会。
法门寺佛指舍利,是释迦牟尼入灭后遗世的一节指骨,至今时历二千五百年,佛门传说,释迦牟尼涅槃时,身生三昧真火,烧此无量功德积聚之身,七日始尽,留下八斛四斗晶莹光泽坚固不坏的舍利,让众生供养,种下得道因缘。二百年后,称霸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为弘扬佛法,把舍利分载于八万四千个宝函,由僧众分送世界各地。对信奉佛教者来说,见舍利如见佛祖,舍利是至高无尚的圣物。不少信徒更深信,坚固不坏的舍利,便是要在无常变迁的世间中,为常住不灭法身的代言。众生经由参礼瞻仰舍利的因缘,可祈福忏悔,净化身心。
据记载,法门寺历史上第一次启奉佛指舍利发生于公元555年,即元魏二年。其时,北方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社会上崇佛之风日盛。
隋文帝杨坚因出生于尼寺,对佛教有特别的感情,龙袍加身后大兴佛教,并对法门寺及塔进行修缮。虽然其迎奉之事史书无载,但隋代崇佛之风已为唐代的佛教中兴准备了社会条件,而且时为隋朝重臣的唐高祖李渊为“成实寺”(即今“法门寺”)“赐名”。
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叛的过程中也与法门寺发生了直接关系,使法门寺成为一时名寺,并于修缮宝塔时(公元631年)开启地宫发现了佛舍利,随后在法门寺内供奉,同时也有了“三十年一开,开则岁谷稔而兵戈息”的说法。
唐太宗之子唐高宗崇信佛教,不仅为玄奘法师建大雁塔以储佛经,并于公元659年开创了开启法门寺地宫迎佛骨舍利到东都洛阳的皇宫内供奉的先河。这是唐代第一次迎奉佛指舍利。
唐代第二次迎奉佛指舍利是从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到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此时佛教的社会地位上升,遂掀起唐代第一个崇佛高潮。武则天命人到法门寺迎奉佛骨舍利。先迎舍利至西京长安崇福寺,后又迎至神都(今洛阳),置于明堂。后中宗派人造白石灵帐一铺入塔,供奉舍利。
唐代第三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皇帝敕人迎请佛骨入长安内道场(皇宫)。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迎奉舍利有“兵革息”的祈愿。
唐代第四次迎奉舍利在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这时唐王朝经安史之乱遭受打击,德宗皈依佛教并奉迎舍利于长安,先在内道场供奉,再置京都诸寺。
唐代第五次迎奉佛骨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宪宗启塔,亲奉香灯。舍利在皇室供奉三日。其后又送长安各佛寺供奉。
唐代第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这是一次声势浩大、供品最多、耗资空前的迎奉,也是唐代最后一次迎奉佛指舍利。当时从长安到法门寺100多公里车马昼夜不绝,长安城万人空巷,倾城参加。皇帝亲临安福门城楼顶礼迎拜,百官士庶沿街迎候。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供奉了大量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法器。
随着公元874年法门寺地宫之门的封埋,自唐朝末年至公元1987年4月法门寺唐塔地宫被发现,时间过了1113年。
阿弥陀佛
燃灯佛
不动佛
大日如来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弥勒佛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