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礼佛
  
净土家园
  
佛经讲记
  
捐助慈航
  
访客留言
  
功德佛位
首页
诸佛
菩萨
明王
罗汉
护法
曼荼罗
礼佛文字版
  
净土家园
  
繁體中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界大日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胎藏界大日如来

功德回向   种植福田   我要礼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查看大图


金刚界大日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胎藏界大日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名 Vajracchedikā-prajnāpāramitā-sūtra。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自古讲说此经者特多,尤以禅宗六祖慧能以来更受重视。本经经文,从「如是我闻」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为前半,自「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卷终为后半,据历代学者之研究,其前后经文之语句与文意有显著之异处。僧肇谓:「前半系说众生空,后半则说法空。」智顗与吉藏则谓:「前半系佛为前会众所说,后半系佛为后会众所说;前半为利根所说,后半为钝根所说。」

  异译本有五种:(一)北魏菩提流支译(同题)。(二)陈·真谛译(同题)。(三)隋代达摩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四)唐代玄奘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五)唐代义淨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于中国。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为最新版本。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无著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论颂》一卷、《论释》三卷、僧肇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一卷、慧远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智顗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疏》一卷、窥基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赞述》二卷、慧能之《金刚般若波罗蜜解义》二卷。〔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八、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开元释教录卷四〕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577)。《大般若经》,文繁义广,受持不易。释尊慈悲,在第九会说般若时,特别去繁就简,摄取般若要义,而说此经。故此经是般若的精华,佛法的总纲,亦可以说是修学佛法的眼睛。因为六波罗密中,般若是慧行,布施等五度是福行;慧行如人眼目,福行如人双足。学佛人必须以慧行领导福行,以福行庄严慧行;目足相资,福慧双修,直至福慧圆满究竟,然后成佛。若然不学般若,盲目进修,难免求升反堕,十分危险。可见此经,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

  此经译传中国,不仅各宗大德,都研究弘扬;而且注疏解释者特别多。尤其是达摩祖师,最初来中国弘传禅宗时,原以四卷《愣伽经》,作为印心宝卷。自从六祖慧能禅师,因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传佛心印之后,《金刚经》就取代了《愣伽经》。

  后来,中国宋朝皇室,竟然将此经,作为度人出家考试科目之一。可见其弘傅之盛,远驾于其他大乘经典之上。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的佛弟子,都喜欢读诵此经,以此经作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可惜读诵此经的 人,未必尽能理解经中要义。最遗憾的是,有人因般若谈空,而曲解佛教;认为佛教思想悲观,导人于消极、厌世。因而视佛门为空门,视出家人为空人,连接近佛门的信众,都被视为消极份子。其实,般若谈空,并非空无所有的顽空,亦非「作善不可恃,作恶无须惧。」拨无因果的恶趣空,而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有相,即空有圆融的中道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又名毕竟空。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亦是本经所诠的实相理体。众生的佛性,原本清淨无染,空无一物,可以说是处于真空状态。但此真空的佛性,虽然不变,却能够随着众生或染或淨的因缘,生起宇宙万有诸法,有凡有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故说:「空而不空」。十法界圣凡诸法,其形相虽然是千差万别,苦乐悬殊,但都是属于因缘生法,缘聚则生, 缘散则灭,生灭无常,终归于空,所以说:「不空而空」。

  不空而空,是真谛理;空而不空,是俗谛理。真谛理,是显诸法的本体;俗谛理,是说诸法的现象。诸法现象;不离诸法本体,是即俗即真,亦即是妙有不碍真空;而诸法本体,亦非离开宇宙现象,另有独立的体性存在,是即真即俗,亦即是真空不碍妙有。此空有圆融,真俗相即的中道理,就是本经所诠的第一义空,亦名毕竟空。

  读诵此经的人,若能透过文字般若的介绍, 运用观照见般若,了解一切事物的现象,皆是杖因托缘而生,缘生如幻,「不空而空」;就应该放弃私人物欲的佔有,淡泊名利,寡欲知足,不再执着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所谓看破、放下、自在。进而理解诸法实相的本体,空而不空;有因有果,有凡有圣,有修有证。就应当离相发心,无住修行,在看破、放下、自在的心态中,生起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喜舍心,去止恶行善,去修因证果,去利己利人,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证得毕竟空的法身理体,成就佛果菩提。谁说 此经只是谈空的呢!

  此经,是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佛教的精神,是慈悲济世,淨化社会,改善人心;最上乘佛法之目的,是普令众生,觉悟成佛,离苦得乐。我们无论是要淨化社会,改善人心;抑或是为了觉悟成佛,离苦得乐,都应该深入研究此经,更要弘扬演说此经。




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种植福田
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慈航普度慈航普度慈航普度

  
阿弥陀佛
  
燃灯佛
  
不动佛
  
大日如来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弥勒佛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