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百罗汉】 |  |
五百罗汉,五百位阿罗汉之略称。罗汉,意即阿罗汉、应真,是梵文 Arhat 的音译。指已证得无学果之五百声闻。即经论中常见之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有关五百罗汉之本生、因缘、授记等事,在《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等经中,皆曾叙及。佛灭度后,大迦叶曾与五百罗汉在王舍城结集法藏。相传在阿育王时,有五百罗汉僧与五百凡夫僧齐集合诵佛法。迦腻色迦王时之第四结集,亦有五百罗汉结集以造《大毘婆沙论》。
我国对五百罗汉之崇拜甚为风行,福建邵武府泰宁县瑞丰岩有五百罗汉院。又《大明续藏·第四十三帙》收有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记住世十八尊者及石桥五百尊者之名号。〔法句譬喻经卷二、五分律卷三十、萨婆多毘尼摩得勒伽卷五、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毘婆沙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
《法苑珠林》记:「过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谓即今五百罗汉,此一说也。佛灭后,诸弟子相会,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集经藏;佛陀入灭于2月15日。当时大弟子摩诃迦叶(Maha Kasyapa)在叶波国,闻佛灭而速返。在葬了佛陀之后,想到:「如果不集结师尊的教诲,使之流传,而利众生,不久都会消失无迹。」便在摩竭陀国阿闍世王(Ajatasatru)的支持下,于6月27日开始结集于王舍城闍崛山七叶窟内。当时参加结集盛会的有500弟子,因此史称「五百结集」,也称为「第一结集」。这500弟子即今所谓五百罗汉,此说较为人所宗。亦有其他诸说者,要皆举其约数以示其众耳,故《象器笺》十四曰:「五百罗汉名,莫闻藏乘说。近有南宗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一卷刊布,亦不载本据矣。」内典以佛累世转生,此五百罗汉亦累次转生,所见非一,名莫论矣。
“罗汉”为“阿罗汉”的简称。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去除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供应、无生”。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名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供应)。于人寿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驻世间、护持正法的大阿罗汉,均为释迦牟尼佛的亲传弟子。
从佛学的角度讲,罗汉有四果之分,十八罗汉皆为四果之大阿罗汉。对于罗汉的次第分别,《金刚经》中有详尽的说明:「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着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叹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阿兰那行就是无诤行,亦称为无怨行、寂静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须菩提实无所行,须菩提有我空、法空(观一切法自性空)的智慧,能观察无诤行的一切境界都是寂灭相,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当中没有诤也没有无诤,只是假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而已,因此佛这样赞叹须菩提。这些都是阿罗汉圣人的境界,而事实上也还是用无常、无我深入地观察色、受、想、行、识、我不可得,深入地观察一切法自性空,所以能有这样的境界。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人天乘是世间法,依旧是生死法,仍有生死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以又称世间法为有漏法(有分别,属污染,属有漏。);小乘虽是自了汉,但却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圣者,故而出世间法又被称为无漏法(无分别,属清淨,属无漏。)。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成佛。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价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菩萨不修解脱道,那便不是菩萨道而仅属于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脱道出世间法,称为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唯有菩萨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加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
小乘圣者不求成佛,但求入于涅槃,涅槃的境界,从本质上说,大小乘是一样的,不过小乘入于涅槃之后便安住于涅槃了,不再度众生了,大乘的涅槃是虽入涅槃而不即住于涅槃,并以生死也是涅槃的同一体性,所以称为「生死即涅槃」,所以称为「无住处涅槃」,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
小乘涅槃,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菩萨道的圣者,是由断了法执──所知障及我执──烦恼障的各一分,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进入初地阶位;从断烦恼障的程度上说,罗汉同于七地或八地菩萨,从断所知障的程度上说,罗汉仅相当于菩萨的第七信位。因为,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槃,不离生死即度众生,解脱是慧业,度生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因此,若从度生的福业上说,罗汉仅同于初发心菩萨的第七个阶位,距离初地菩萨尚有三十三个阶位,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无数劫已满),八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第二无数劫已满),十信菩萨尚在即将进入三大无数劫的预备阶段!
因此,如果罗汉要想成佛,必须回小乘向大乘,从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来。但是罗汉入了涅槃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几乎就跟佛道绝了缘,于是,有的大乘经论,竟将小乘与外道相提并论而大肆贬斥。其实,如照《法华经》的观点,真的阿罗汉,必定能够回小向大,法华会上的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从小乘入大乘的阿罗汉。
回小向大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从罗汉位上回入大乘,便得从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种是曾经修过大乘法,后来退入小乘道的罗汉位后再进大乘道,那就要连带他们先前修过的大乘位加起来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道第七住的大乘位,后来退入小乘,证到罗汉果后再来进入大乘一样。大致说来,如果先曾修习大乘法,退失之后再入大乘法,一念回心向上,即可进入初住位,或曾经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础,退失之后再入大乘,一念回心,即可证入初地以上的菩萨圣位了。当然,罗汉回小向大,只是福业不够大乘的圣位,他们的慧业──解脱功用,决不会也连带著退入凡位的。
【五百罗汉】:
1. 阿若忄高陈如尊者。为释迦出家时随行的五人之一,被列为五百罗汉之首。
2. 阿泥楼尊者:即阿楼菩萨。
3. 有贤无垢尊者:即无垢威德菩萨。
4. 须跋陀罗尊者:佛祖在世时收的最后一名弟子。
5. 迦留陀夷尊者;原为释迦在宫中的老师,后出家得道。
6. 闻声得果尊者。
7. 檀藏王尊者。
8. 施幢无垢尊者。
9. 惨梵钵提尊者。
10. 因陀得慧尊者。
11. 迦那行那尊者。
12. 婆苏槃豆尊者:后人称为世亲菩萨。
13. 法界四乐尊者:天台宗第二代祖师。
14. 优楼频螺尊者。
15. 佛陀密多尊者。
16. 那提迦叶尊者。
17. 那延罗目尊者:他是过去世佛。
18. 佛陀难提尊者:‘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八祖。
19. 末田底迦尊者:付法藏第三祖,得六种神通,具八种既。
20. 难陀多化尊者。
21. 优波毱多尊者:即无相好佛。
22. 僧迦耶金尊者。
23. 教说常住尊者;即说法尊。
24. 商那和修尊者。
25. 达摩波罗尊者:印度佛教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论》的者。
26. 伽耶伽叶尊者。
27. 定果德业尊者。
28. 庄妙无忧尊者。
29. 亿持因缘尊者。
30. 迦那提婆尊者。
31. 破邪神通尊者。
32. 坚持三字尊者:“三字”即“阿弥陀”,意思是“无量”。他就是净土宗始祖慧远。
33. 阿 楼驮尊者:被称为:天眼第一”。
34. 坞摩罗多尊者。
35. 毒龙皈依尊者。
36. 同声稽首尊者。
37. 毗罗胝子尊者。
38. 伐苏蜜多尊者。
39. 闍提首那尊者。
40. 僧法耶舍尊者。
41. 悲察世间尊者:即地藏菩萨。
42. 献华提记尊者。
43. 眼光定力尊者。
44. 伽耶舍那尊者。
45. 莎底芯刍尊者。
46. 波闍提婆尊者
47. 解空无垢尊者。
48.伏陁蜜多尊者。
49.富那夜含尊者。
50.伽耶天眼尊者:是佛教五眼之一。
51. 不著世间尊者:名虚空无边游步金刚。
52.解空第一尊者:佛在世十八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
53.罗度无尽尊者:密号无尽金刚。
54.金刚破魔尊者。
55.愿护世间尊者:护世四天王之一。
56.无忧禅定尊者。
57.无作慧善尊者。
58.拾劫慧善尊者。
59.檀德香尊者:即旃檀德香佛。
60.金山觉意尊者。
61.无业宿尽尊者。
62.摩诃刹利尊者。
63.无量本行尊者:为阿弥陀佛前世身。
64.一念解空尊者:即宋代高僧解空。
65.观身天常尊者:为观世音菩萨变化身。
66.干劫悲愿尊者。
67.瞿罗 含尊者。
68.解空定空尊者。
69. 成就因缘尊者。
70.坚通精进尊者。
71.萨陀波仑尊者。
72.乾陀河利尊者。
73.解空自在尊者。
74.摩诃注 尊者。
75.见人飞腾尊者。
76.不空不有尊者。
77.周利盘特尊者。
78.霍沙比丘尊者:意为“妙音”、“美音”。
79.师子比丘尊者:佛教第二十五祖。
80.修行不觉尊者。
81.毕陵伽蹉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
82.摩利不动尊者:意为“除垢”。
83.三昧甘露尊者;五大明王之一。
84.解空无名尊者。
85.七佛难提尊者。
86.金刚精进尊者。
87.方便法藏尊者。
88.观行月轮尊者。
89、阿那 提尊者。
90.拂尘三昧尊者:即禅宗北宗六祖神秀。
91.摩诃俱郗尊者。
92.辟支转智尊者。
93.山顶龙众尊者。
94.罗网思维尊者。
95.劫宾覆藏尊者:又称为“知星宿第一”。
96. 神通亿具尊者:即目犍连,释迦十大弟子之一。
97. 具寿提尊者:佛的声闻弟子,被称为“精进第一”。
98.法王菩提尊者。
99、 法藏永劫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名迦叶。
100.善注尊者;
101.除忧尊者。
l02.大忍尊者。
l03.无忧自在尊者。
l04.妙惧尊者:即妙幢菩萨。
105.严土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是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l06.金髻尊者:即金髻菩萨。
107.雷德尊者:名阿揭多,掌管雷电的罗汉。
l08.雷音尊者:即雷音菩萨。
l09.香象尊者:为南方四尊之第一尊。
110.马头尊者:即马头观音。
l11.明首尊者:佛祖的弟子,与佛祖有相同的智慧。
112.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
l13.敬首尊者;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l14.众首尊者:即众首佛,为世间的大慈悲父。
ll5.辨德尊者:名乐乾闼婆,主音乐的天神。
116.羼提尊者:十方诸大菩萨之首,具绝大慈悲心肠。
l17.培达尊者。
l18.法灯尊者:即灯法菩萨,婆河主佛的现世化身。
119.离垢尊者。
120.境界尊者:即境界菩萨。
121.马胜尊者:当初随佛祖出家的五人之一,后成为佛大弟子之一。
122.天王尊者:即天王菩萨;
123.无胜尊者。
124.自净尊者:即净心菩萨。
125.不动尊者:为过去世东方菩萨。
126.休息尊者:即多睡贤者。
127.调达尊者:佛祖的从兄提达婆,佛名“南无”。
128.普光尊者:即普光菩萨。
129.智积尊者。
130.宝幢尊者:即宝幢菩萨,为婆婆世界上方不动世界相佛前菩萨。
131.善慧尊者。
132.善眼尊者:即善眼菩萨。
133.勇宝尊者。
134.宝见尊者:即宝见菩萨。
135.慧积尊者:已获菩萨果位,神通具定,以智慧著称。
136.慧持尊者。
137.宝胜尊者:获菩萨果位,能变化无数身。
138.道仙尊者。
139.帝网尊者。已获菩萨果位,神通广大。
140.明罗尊者:即明网菩萨,已修成金刚不坏身。
141.宝光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142:善调尊者:即日藏菩萨,号“调善如来”。
143.奋迅尊者:又称奋迅王菩萨,。他具备了戒;通、智、慧四种奋迅。
144.修道尊者。
145.大相尊者:是文殊菩萨过去世的名号。
146.善住尊者。
147.持世尊者。
148.光英尊者:即光英菩萨。
149.权教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150.善思尊者:即善思菩萨一
151.法眼尊者;佛教“法眼宗”的创始人。
152.梵胜尊者。
153.光曜尊者:又称光曜网菩萨,是北方佛土离暗冥世界的大菩萨。
154.直意尊者。
155.摩帝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l56.慧宽尊者。
157.无胜尊者:为佛祖的前世身。
158.具摩尊者:即县摩菩萨。
159.欢喜尊者: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后为佛教。
160.游戏尊者:即大游戏菩萨。
161.道世尊者。
162.明照尊者:即照明菩萨。
163.普等尊者。
164.慧作尊者。
165.助欢尊者。
166.难胜尊者。
167.善德尊者。
168.宝涯尊者;
169.观身尊者。
170.华王尊者;即华菩萨。
171.德首尊者: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172.善见尊者:即喜见菩萨。已历百干亿劫;修行成大大神通,具有绝大智慧。
173. 喜宿尊者: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174.善意尊者:为三十六部神之第十八部神王。
175.爱光尊者:光明如来的儿子。
176.花光尊者:即花光幢菩萨。
177.善见尊者。
178.善根尊者。
179.德顶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180.妙臂尊者:即苏婆呼菩萨。
181.龙猛尊者:又称龙树、龙胜,佛教第十四祖。
182.弗沙尊者:即弗沙菩萨,为婆婆世界之外无量恒沙沙教世界中众香世界之佛,号莲花象,现在为弗沙菩萨摩诃萨。
183.德光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184.散结尊者。
185.净正尊者:唐代高僧,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世称其戒律为百丈清规,天下寺院无不奉行。
186.善观尊者:即善观菩萨,已入禅定三昧。
187.大力尊者:八大天神之一,又称大力王、大力金刚。
168.电光尊者:即电光菩萨,已得大自在,通达无碍。
189.宝杖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190.善星尊者。
191.罗旬尊者:为佛祖声闻弟子。俗称薄命比丘。
192.慈地尊者。
193.庆友尊者。
194.世友尊者:被尊称为世友菩萨。
195.满宿尊者:“六群比丘”之一。
196.阐陀尊者:佛祖过去的车夫。
197.月净尊者。
198.大天尊者:佛教大众部的始祖。
199.净藏尊者。
200.净眼尊者:净藏尊者的弟弟。
201.波罗蜜尊者。
202.俱冉阝舍尊者:即拘那含,过去七佛中的第五佛。
203.三昧声尊者:为大梵天的变化身,是三千大千世界宰,世间众生的创世神。
204.菩萨声尊者:即菩提萨垂的略称。
205.吉祥咒尊者。
206.钵多罗尊者。
207.无边身尊者:已获菩萨果位。任意乐美音世界。
208.贤劫首尊者:即贤劫菩萨。
209.金刚昧尊者:即金刚威德菩萨,诸金刚中威力最强被喻为最胜上味。已具备了佛的种种智慧。
210.乘味尊者:即乘悟禅师。
211.婆私吁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 。
212.心平等尊者。
213.不可比尊者:已获佛的果位。
214.东覆藏尊者。
215.火焰身尊者:名不动明王,为佛教五大明王之主尊。
216.颇罗堕尊者:即宾头卢,意为不动。
217.断烦恼尊者。
218.薄俱罗尊者:人称“长寿第一”。
219.利婆多尊者。
220.护妙法尊者:本名慧远,被视为佛经注疏家之泰斗,北周、隋初僧人。
221.最胜意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222.须弥灯尊者。
223.没特伽尊者:即日连,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神通第一”。
224.弥沙塞尊者:优婆毱多的五个弟子之一,创立了化地部。
225.善圆满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
226.波头摩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227.智慧灯尊者:释迦牟尼前世曾转生过的善化幢灯世界的第十尊佛。
228.栴檀藏尊者:印栴檀藏菩萨,身具异香,德行甚深。
229.迦难留尊者。
230.香焰幢尊者。
231.阿湿卑尊者:佛祖声闻弟子。
232.摩尼宝尊者:即摩尼宝璎珞菩萨,为大乘阶位五十
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此乃等觉菩萨之极位,将得妙觉之佛果。
233.福德首尊者:为佛祖前世身。
234.利婆弥尊者: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的弟子。
235.含遮独尊者。
236.断业尊者。
237.欢喜智尊者:为佛教贤哲三阿难中的阿难婆伽,佛学理论渊博,具备了无穷的智慧与神通。
238.乾陀落尊者。
239.菏伽陀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未来世当得佛位,佛号“普明”。
240.须弥望尊者。
241.持善法尊者。
242.提多迎尊者:被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五祖。
243.水潮声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244.智慧海尊者:即智慧菩萨。
245.众具德尊者。
246.不思议尊者:即不思议菩萨。佛祖亲口告诉大众,以不思议为首的七十个大菩萨已历无数劫,众生临死时若称不思议等菩萨名,虔心皈依,死后可往生净土。
247.弥遮仙尊者:佛教六世祖弥遮伽尊者,因前世为八千大仙人之首,故称弥遮仙。
248.尼驮伽尊者。
249.首正念尊者。
250.净菩提尊者。
251.梵音天尊者:即大梵天,印度的创世神,为佛教二十诸天之一。
252.因地果尊者。
253.觉性解尊者。
254.精进山尊者。
255.无量光尊者:又名甘露光菩萨,密号大明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
256.不动意尊者。
257.修善业尊者;名喜事,佛祖的前世身。
258.阿逸多尊者。
259.孙陀罗尊者。
260.圣峰慧尊者:即曼殊菩萨当世身,曼殊通称文殊,为“四大菩萨”之一。
262.阿利多尊者。
263.法轮山尊者:即法轮菩萨,十方大菩萨之一。
264.众和合尊者。
265.法无住尊者。
266.天鼓声尊者。
267.如意轮尊者:即如意轮观音,六观音之一。
268.首火焰尊者:即火焰幢菩萨。
269.无比校尊者:已获菩萨果位。他已获授记,当妙真珠国的现在世佛正遍知如来天度后由他居临佛位,号称:毫相殊胜犹如初日灯光月焰波头摩花身色如金满虚空界光明广大无碍庄严圆光十方普照一切无不明了幢相旗王正遍知如采。
270.多伽楼尊者。
271.利婆多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被称“坐禅第一”。
272.普贤行尊者。
273.持三昧尊者:即三昧藏菩萨。
274.威德声尊者:目太威德王菩萨。
275.利婆多尊者;佛灭度后一百年的印度名憎,佛教第二次结集的组织者之一。
276.名无尽尊者。
277.阿邮悉尊者。
278.普胜山尊者:宋初高僧,宋太祖赐予“宣教”法号。
279.辨才王尊者:又名东音乾闼婆王、四乾闼婆王之一,是主管音乐之神。
280.行化国尊者。
281.声龙种尊者:为文殊师利法王子的过去身。
282.誓南山尊者:唐代高僧道宣,戒宗三派之一南山宗的始祖,被称为南山律师。
283.富伽耶尊者。
284.行传法尊者。
285.香舍手尊者:即宝手菩萨。
286.摩擎罗尊者: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二祖。
287.藏律行尊者:即唐代高僧怀素,曾拜玄奘为师。
288.慧依王尊者:即慧王菩萨,已具五通,成就三昧。
289.降魔军尊者:又名大乐金刚、大乐不空菩萨,具有降伏一切魔军的神通力,在三界中建立了最高成就,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290.首焰光尊者:即大焰光菩萨。他属“上首菩萨”,常能亲近佛,并得无量光明,形成光网,照耀法界。
291.持大医尊者:意译寿命童子、活童子。
292.藏律行尊者。
293.德自在尊者:佛教护法神大自在天,“二十诸天”之一。
294. 伏龙王尊者。
295.闍夜多尊者:佛教第二十祖。
296.秦摩利尊者。
297.义法胜尊者。
298.施婆罗尊者。
299.护妙法尊者;
300.王位道尊者。
301.无垢行尊者:即无垢菩萨。
302.阿婆罗尊者。
303.声皈依尊者。
304.禅定果尊者。
305.不退法尊者。
306.僧伽耶尊者。
307.达摩真尊者:五代高僧法真,俗姓王。
308.持善法尊者。
309.受胜果尊者:宋代高僧,宋高宗赐号圆悟大师,著有《碧岩集》被称为禅林第一书。
310.心胜修尊者。
311.会法藏尊者:为阿弥陀佛的前世身。
312.常欢喜尊者:即常欢喜菩萨。
313.威仪多尊者:他规度具是,慎行无误,全身无处不具威仪,举手抬足无处不合规度。
314.头陀僧尊者。
3l5.议洗肠尊者。
316.德净悟尊者。
317.无垢藏尊者:为虚空藏菩萨的化身。
318.降伏魔尊者:即降伏魔菩萨。、
319.阿僧伽尊者:四至五世纪印度犍陀罗国人,著名佛学理论家,撰有《瑜珈十地论》,创立了佛教瑜珈行派的理论体系。玄奘西天取经的主要目的就是取回《瑜珈十地论》。
320.金富乐尊者。
321.顿悟尊者:南北朝名僧,法号道生。著有《二蒂论》《佛性?常有论》等,主张顿悟。
322.周陀姿尊者。
323.住世间尊者。
324.灯导首尊者:即导首菩萨,十方诸菩萨之一。
325.甘露法尊者。
326.自在王尊者:即自在王菩萨。
327.须达那尊者: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身。
328.超法雨尊者:即法雨菩萨。
329.德妙法尊者。
330.士应真尊者。
631.坚固心尊者。
332.声响应尊者。
333.应赴供尊者:应供者即是佛,即将成佛称为应赴供。
334.尘劫空尊者。
335.光明灯尊者:即光明灯菩萨。
336.执宝炬尊者:即执宝炬菩萨。
337.功德相尊者:即功德相菩萨。
338.忍生心尊者。
339.阿氏多尊者;十六大罗汉之十五位。
340.白香象尊者:即白香象菩萨。
341.识自生尊者:即大白观自在菩萨。
342.赞叹愿尊者。
343.定拂罗尊者。
344.声引众尊者。
345.离净语尊者。
346.鸠舍尊尊者:即鸠舍菩萨。
347.郁多罗尊者;释迦牟尼前世身。
348.福业除尊者。
349.罗余习尊者。
350.大药尊尊者;即大药菩萨,也称大药王子。
35l.胜解空尊者。
352.修无德尊者。
353.喜无著尊者。
354.月盖尊尊者。
355.栴檀罗尊者。
356.心定论尊者。
357.庵罗满尊者。
358.顶生尊尊者:即顶生王菩萨。
359.萨和坛尊者:即萨和坛菩萨。
360.直福德尊者。
361.须邮刹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
362.喜见尊尊者:即一切众生意见菩萨。
363.韦蓝王尊者:即韦蓝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364.提婆长尊者。
365.成大利尊者:即成利菩萨。
366.法首尊者:即法首菩萨。
367.苏频陀尊者:十六大罗汉中的第四尊者。
368.众德首尊者:即功德首菩萨。
369.金刚藏尊者:即金刚藏菩萨。他已获等觉阶位,居自阶位五十二位中的第五十一位,是诸菩萨中的最高等位。
370.瞿伽梨尊者。
371.日照明尊者。
372.无垢藏尊者:即无垢藏菩萨。
373.除疑网尊者:即除疑菩萨。
374.无量明尊者:即无量明菩萨。
375.除众忧尊者:即除一切忧冥菩萨,密号大救金刚。
376.无垢德尊者:即无垢德菩萨。
377.光明纲尊者:即光明王菩萨。
378.善修行尊者:即修行菩萨。
379.坐清凉尊者:唐代名僧,法号澄现。唐宪宗任其为僧统,领管全国佛教。圆寂时重臣缟素,全国举哀。
380.无忧眼尊者:即阿育王,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用武力统一全印度,后皈依佛教,对佛教的发展传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81.去盖障尊者:即除盖障菩萨。
382.自明尊尊者。
383.和论调尊者。
384.净除垢尊者:即净三垢菩萨。
385.去诸业尊者:即除业菩萨,是释迦如来五佛顶之一。
386.慈仁尊尊者:即慈仁菩萨。
387.无尽慈尊者、即弥勒菩萨。
388.讽陀怒尊者:即颰陀和菩萨。
389.那罗达尊者。
390.行愿持尊者。
391.天眼尊尊者:已获佛的果位。
392.无尽智尊者:即无尽智菩萨。
393.遍具足尊者。
394,宝盖尊尊者。
395.神通化尊者。
396.思善识尊者。
397.喜信静尊者。
398.摩诃南尊者:释迦成佛伊始所收的五个弟子之一。
399.无量光尊者:即阿弥陀佛。
400.金光慧尊者:即金光炎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401.伏龙施尊者。
402.幻光空尊者。
403.金刚明尊者:为未来世佛。
404.莲花净尊者;即莲花净菩萨。
405.拘冉阝意尊者:即阿育王之子拘那罗。
406.贤首尊尊者:唐代高僧,本名法藏,武则天赐号“贤首”,创立了华严宗,被尊为华严第三祖。唐中宗曾为他建造了五座大华严寺。
407.利亘罗尊者。
408.调定藏尊者:即调定藏菩萨。
409.无垢称尊者:名维摩诘,他演述的大乘教的深奥道理被记录下来,即《维摩经》,是大乘教的重要理论著作。
4l0.天音声尊者:即天音声菩萨。
411.大威光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412.自在主尊者。
413.明世界尊者:唐代高僧,俗姓陈,法号玄奘;到印度取经,带回佛经六百五十部,受到唐玄宗和唐高宗的敬重,赐号“三藏法师”。诏命译经,他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公元664”年圆寂,谥号“大遍照”,意为其德如日,光明世界。
414.最上尊尊者:即最上菩萨,已具有佛陀一样的神通。
415. 金刚尊尊者:密宗称普贤菩萨居金刚界众金刚之首位,故金刚尊尊者即是普贤菩萨。
416.蠲慢意尊者:即蠲慢意菩萨。
417.量无比尊者。
418.超绝伦尊者:即超伦菩萨。
419.月菩提尊者;即月觉尊者。
420.持世界尊者:即持世界菩萨。
421.定花至尊音。
422.无边身尊者:即无边身菩萨。他身量广大无边际,智通、法力、慈悲心也无边际。同观世音并列为“世间大慈悲父”。
423.最胜幢尊者:即最胜幢菩萨。
424.弃恶法尊者:即弃恶法菩萨。
425.无碍行尊者:即无碍行菩萨。
426.普庄严尊者;即普庄严菩萨。
427.无尽慈尊者:号大慈观音菩萨,又名圣观音菩萨,六观音之一。
428.常悲憨尊者:即常悲菩萨。
429.大尘障尊者:已获佛的果位。
430.光焰明尊者:即光焰明菩萨。
431.智眼明尊者:已获菩萨果位,具备了穷尽天下真理的智眼。
432.坚固行尊者;即坚固行菩萨。
433.澍云雨尊者。
434.不动罗尊者:即不动罗菩萨。
435.普光明尊者:已获菩萨果位。
436.心观净尊者。
437.那罗德尊者:名那罗达菩萨。
438.师子尊尊者: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四祖。
439.法上尊尊者。
440.精进辨尊者。
441.乐说果尊者:又称大乐说。他是首次聆听佛讲《妙法莲华经》的众菩萨之一。
442.观无边尊者:即无边观菩萨。
443.师子翻尊者:又名师子无畏观音、马头观音,为“六观音”之一。
444.破邪见尊者:即破邪见魔菩萨。
445.无忧德尊者:为佛祖的分身佛。
446.行无边尊者:即无边行菩萨。
447.慧金刚尊者:即金刚慧菩萨。
448.义成就尊者:即一切义成就菩萨。
449.善住义尊者。
450.信澄尊者。
451.行敬端尊者。
452.德普洽尊者。
453.师子作尊者:即师子作菩萨,他已具备如来十力,这只有功德无量的菩萨才能具备。
454.行忍慈尊者。
455.无相空尊者。
456.勇精进尊者:即勇猛精进菩萨。
457.胜清净尊者:已获佛的果位。
458.有性空尊者。
459.净那罗尊者。
460.法自在尊者:即法自菩萨。
461.师子颊尊者:释迦牟尼的祖父,古印度毗罗国国王。
462.大贤光尊者:即贤光菩萨。
463.光普观尊者。
464.音调敏尊者:即普调敏。
465.师子臆尊者;又称师子胸臆,为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罗睺罗迦王之一。
466.坏魔军尊者:即坏魔菩萨。
467.分别身尊者:是佛祖的分身佛。
468.净解脱尊者:即净解菩萨。
469.质直行尊者。
470.智仁慈尊者。
471.具是仪尊者;名罗睺罗,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
472.如意杂尊者。
473.大炽妙尊者:又名炽焰藏,已获菩萨果位。
474.劫宾那尊者:佛祖的弟子,能知星宿,在众僧中推为第一。
475.普焰光尊者:即焰光菩萨。
476.高逸行尊者。
477.得佛智尊者。
478.寂静行尊者。
479.悟真常尊者。
480.破冤贼尊者。
481.灭恶趣尊者:密号保障金刚,已获菩萨果位。
482.性海通尊者。
483. 法通尊者。
484.悯不息尊者。
485.摄众心尊者。
486.导大众尊者。
487.常陷行尊者:即隐身菩萨。
488.菩萨慈尊者:他像菩萨那样具慈悲救世之心。
489.拔众苦尊者:又称救脱菩萨。
490.寻声应尊者;即观世音菩萨。
491.数劫定尊者。
492.注法水尊者。
493.得定通尊者。
494.慧广增尊者。
495.六根尽尊者:又名毁根,获菩萨果位。
496.拔度罗尊者:又作跋陀罗,十六大罗汉之第六位。
497.思萨捶尊者。
498.注荼迦尊者:十六罗汉之最后一名。
499.钵利罗尊者。
500.愿事众尊者。
阿弥陀佛
燃灯佛
不动佛
大日如来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弥勒佛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
|